時間的吊詭

距離上個帖子,一個月的時間,匆匆忙忙回港跟親友過農曆年,三個多星期先去了趟大阪京都,年廿八至初三被家庭聚會佔據大部分時間,最後剩餘十天就趕忙約朋友見面,還要多留幾個飯局和家人餞行,又是一趟港趕遊。

早上十時多機,八時多跟嫲嫲通電,還說回到多倫多會打電話給她,怎料她卻在我飛到不知哪裡去時,因肚子痛送往醫院,首先弟弟陪他去醫院打針,當時診斷應是吃錯了東西,回家後扭痛應是加劇得一個不能忍受的點,她按了平安鐘被送往醫院去。

起初還是循吃錯東西方向治理,但詳細檢查後發現是腸道打結,要開肚看狀況,才不夠24小時,我突然變成了隔岸觀看的人,只能趕著急等家人傳達最新消息,嫲嫲要做手術了,醫生說要盡快安排不能慢慢揀去私家還是公立了,緊急狀況了,已推入手術室了,手術完成了,相信要留造口了……凌晨時分看著一個個訊息,忍不住和堂妹說,時間就是這樣奇怪,怎麼一踏隻腳離開就這樣?

她說我千萬不要這樣想,沒有更好或更壞的時間,如事情早幾天發生,我押後機票離開,但術後護理才是真正開始,我還是要走的,如果到時嫲嫲說不要走,那更陷入兩難。對的,活了這麼多年,了解到所有timing都是不可抗力,回想多少轉也是無補於事,只能向前看向好看。

自傲狂妄的她,連坐輪椅去飲茶都是一大心理關口,何況是要用造口袋呢,希望她能說服自己,執番命仔已很好,90+捱過大開刀已很叻,其他就當小菜一碟,一向負責跟她鬥嘴逗她笑,臨走那天她的心情還挺不錯有講有笑,這張嘴,我們要繼續鬥下去,別輸給我喔。

不如,我們,再開始?

對上一個帖子,是2018年11月底的事。
這5年間,不是沒東西值得記低,疫情改變了全世界,怎會沒大小事發生,只是有靈感沒時間,有時間沒心機,有心機沒精神,有精神沒題材,無限輪迴的結論,就是寫作需要一股提得起的勁。

再輸入用戶名和密碼,事隔已久到被要求更換密碼,但原來每日仍有人到訪這博客,記得最初有網友留言問是否有事發生,為甚麼不再更新,當時應是很累吧,突然想放棄,突然不愛了。

去年年底突然想多點寫作,多點記錄,這幾年多次有這衝動卻沒付諸行動,今次竟然行多幾步到思考將博客轉layout,那些分類no no要改,要再整理甚至是否應該搬家到wordpress.org,所有項目需時,但希望能一點一點進行。

不如,我們,再開始?

點心的意義

點心,絕對是香港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對自己來說,這是維繫感情的關鍵美食。
小時候跟爺爺嫲嫲在九龍城居住,每逢周日我們都會在太子道西的西南酒家和伯父叔叔等一起飲茶,對那個地方的印象很已有點模糊,但記得在手提電話還未發明的80年代,吃點心途中一定會聽到「登登登登」的樂聲,櫃面阿姨叫茶客聽電話,而最開心的是每逢離開時,伯父或叔叔會讓我坐在樓梯的扶手,扶著我從二樓沿扶手滑下來,如果是今時今日或已被網民拍低放上網說這樣做很危險,但那是我和叔伯互動記憶的重要一塊。
那個年代那個年紀當然不懂欣賞點心的美味,每次都是期待爺爺會在飲茶後帶著我和一眾乖孫去附近的麥當勞買薯條。後來我們移民了,後來西南結業變了住宅大廈,後來九龍城很多老字號的大型酒家都不見了,變成有具各國特色的小食肆進駐,雖然味道是豐富了,但情懷卻變淡。
九十年代中移民來到多倫多,住在市中心的我逢周末都會跟媽媽和弟弟坐公車去中區華埠歎一盅兩件,愛吃蝦的弟弟每次都會點蝦蛟、蝦腸和炸蝦卷,「直通車」大中小點同價的點心,質素只屬一般,不過那幾年我們就是一起喝茶看《星期六周刊》伴點心,然後陪媽媽買菜再一起回家,對離鄉別井的我們來說,這頓每周一次的點心是移民初期生活的亮點。
二千年代中段,和嫲嫲同住的拉叔突然離開了,這事對她來說打擊很大,亦是這段時間決定每年回港跟她賀壽或過新年,期間會和她一起住,花多點時間陪伴她,周末一家人吃點心的習俗當然繼續,雖然她吃得不多,但每天仍會去喝早茶,她自己飲茶的話,會去區內主打價錢超值的酒樓,因為對她來說抵食是最重要,橫豎她只要兩籠點心,最重要是可以連喝幾壺濃普洱,她知孫女較嘴饞,兩嫲孫撐着腳就會選在福老村道的小店吃,一坐下來她會馬上用熱水淋洗碗碟筷子,一方面嫌孫女「姐手姐腳」慢吞吞, 另一方面不捨得要孫女「做野」,看點心紙時她總會問我是否要棉花雞,這是她印象中我喜歡的點心,雖然自己口味已改,但仍會每次點讓我吃雞她吃棉花(魚肚),遇到相熟的店員,她會興高采烈的跟她們說孫女從加拿大回來了,當那些店員回應「你孫女真乖」,她就會露出沾沾自喜的可愛模樣。
年初一她會一大清早去黃大仙為家人求籤,陪她拜完神我們在附近飲茶歇歇,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來說,在廟內逐個殿跪拜再跪著求十多支籤真的很累人,然後回家稍事休息便替她搽上紅甲油應節,出席家族的午飯團拜。
跟朋友覓食的時候,會很重視食物質素,蝦蛟有多少摺皮夠不夠薄,燒賣是否肉蝦比例均勻夠彈牙,叉燒包粉糰發酵時間是否拿捏準確夠鬆軟,這些全部會點評,但當和家人去喝茶,食物好固然是bonus,但能和他們聚首互動,那暖暖的感覺,和看到嫲嫲高興的樣子,那口茶自然呷得高興,那口餃當然吃得滿意。

精緻川菜優雅吃

朋友即將回港探親,問到有哪間餐廳值得一試,翻看照片才發現年初回港經常到尖沙嘴設有觀景台的新大樓OTE吃飯,當中最印象深刻的,零懸念是坐擁無敵維港景觀的川菜館「映水芙蓉」。
印象中的川菜全是賣相粗獷的,但其實這菜系還細分成都和重慶兩個派別,兩者在麻辣、酸辣及辛辣方面都有不同,重慶的較粗野火辣,成都的則較溫婉細緻,而這店走正正主打成都川菜。
跟好友前往時,「映水芙蓉」才開業了一個月左右,這店屬中國最大川菜集團辛香匯旗下,據說於北京、澳洲悉尼均有分店,喜歡那裝潢雅緻,優雅不俗氣,每個座位都能望到海景。
點菜交由好友安排,先來三道頭盤,「千絲西葫蘆」廚師將翠玉瓜刨成幼絲,再用人手堆疊成如意結,我們先在上面淋用豉油、花椒油及辣椒粒調成的豉香汁,再將如意結拆散拌勻,翠玉瓜絲變成幼麵條般,清爽開胃。
而「敲糖棒棒雞」亦是有得玩有得食,將中式傳統吹糖技術融入菜式中,手工拉出的糖球內注入了用成都二荊條、成都中椒、貴州子彈頭等多種辣椒炮製的紅油,店員講解應用哪個力度和角度將糖球敲碎,還要一手執匙敲,一手要執叉輕輕托著,笑說以免我們將糖球打到別處。
用鐵匙將糖球敲破,紅油一湧而出,跟黃油雞肉拌勻吃,香辣惹味是當然的,雞肉亦夠嫩滑,脆糖除了減辣亦能令醬汁更具層次,真的不能不讚廚師設計菜式的心思。
最令我感到驚喜的,是頭盤核桃沙律釀小番茄,本身對新鮮蕃茄極度抗拒,但當店員上菜時,這精緻的賣相立即令人產生好感,車厘茄每粒都很飽滿有光澤,擺盤有如一幅畫般,還以為是特色漬物,原來廚師們在蕃茄底部開了小洞,然後釀入蛋黃沙律醬和核桃碎,首先佩服他們的巧手,將蕃茄掏空再釀入餡料,還要保持其外形絕對是心機之作,另外那味道亦調校得恰到好處,生蕃茄本身的青澀味完全消失,鬆化的核桃帶來了多一種質感。
記得在《明報》副刊飲食版看過有關這店的介紹,其集團創辦人任濤說成都菜有如早期的分子料理,看似某道菜但入口卻是另一種味道,就像他們亦有做四川傳統名菜蓉城雞豆花,這道菜已有逾百年歷史,是菜系中清淡醇厚類別的代表菜,自己當然亦有點來一試,用雞、豬骨等熬製的湯頭夠鮮甜,戲肉是浮在湯面的雞豆花,雞胸肉和淮山剁成肉蓉後用牙籤挑走細筋,「豆花」色澤雪白,質感嫩滑細緻有如滑豆腐般,但卻滲著濃濃雞鮮味,真棒。
這頓晚餐顛覆了自己對川菜的印象,沒想過川辣都有粗獷豪邁與平宜近人之分,這種溫婉的辣,認真叫人回味。

尋找正宗Khao Soi – 清邁喪行之旅(一)

每年農曆新年回港都會去一個東南亞城市來個小旅行,今次選擇抵港翌日便轉飛泰國清邁。
四日三夜之旅住在古城區,朋友有很多景點想去,我們每天行近二萬步,對在多倫多慣了以車代步的我來說,每晚回到酒店都覺得雙腿已好像不是自己的,一躺上床便累得馬上入睡,完全解決要調整時差的問題。
不過無論行程有多緊密,都不忘此行的重點,是去找正宗的Khao Soi咖喱麵。
第一次吃到這咖喱麵,是在多倫多的Khao San Road,還記得來自泰北的店主說這是當地的地道菜,來到多倫多,所有香料都是在西區華埠找到,咖喱湯底配蛋粗麵,上面鋪有炸至香脆的蛋麵帶來不同質感,還有炆至鬆軟的牛腩,每一口都滋味無窮,自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Khao San Road捧場吃Khao Soi,亦跟自己說如有日去泰北一定要尋找最正宗的味道。
包車前往清邁一間著名寺廟,完程時問司機可否將我們放低到她推介的Khao Soi小店,她卻好像貪方便隨意找間餐廳就算,坐在店內揭餐牌,咖喱麵寫在不起眼的位置,明知烤豬肉丸甚至炸肉碎多士才是主打,仍是堅持要吃Khao Soi。
與在多倫多吃過的相比,眼前的Khao Soi分量小得多,蛋麵亦較幼身,肉骨湯加咖喱醬調味,湯頭不算濃稠,但一喝下去已喝得出那香料的分別,那是更豐富的味道,加入少許酸菜及紅蔥頭碎,整體味道更濃郁,再喝一口青檸水,清亮緊接微辣更是過癮。心想連非主打咖喱麵的食肆已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專門店會怎樣呢?
翌日我們前往當地年輕文化區尼曼(Nimman),全長約1公里的Nimmanhaemin Road及橫貫的小街上有很多本地設計師的服飾及雜貨店,型格咖啡店及輕食館更是多不勝數。
我們就在這小區找到了Kao Soy Nimman,店內的佈置帶點懷舊風味,最喜歡他們的餐桌是用舊式衣車改製而成,別具特色。不少顧客都要熱賣的雞腿咖喱麵,大廚更提供泰北香腸、海鮮以至荷包蛋等選擇,但個人還是最愛配牛腩,這家用的麵條跟Khao San Road的相近,鋪在上面的蛋麵炸得恰到好處,咖喱湯頭更是甚具層次,辣度只屬輕微,但足夠添加惹味,還有肉骨湯的鹹香,加入青檸汁後,鹹度減輕但帶來一點清新,忍不住多呷幾口咖喱湯,難得的是味道夠香濃卻不會膩口,小碗的跟朋友分享吃,加碟肉碎煎蛋,不多也不少,吃後再在區內走走逛逛,肚子便能騰出空位吃甜品。
回到多倫多,再看清邁的Khao Soi相片,相信短期內都不會再吃,以免有清晰印象下比較,會覺得這邊的就是不夠像樣呢。

 

 

回家團年 – 港趕遊2018(一)

自從慶祝過嫲嫲的八十一大壽,作為全族人唯一在外地生活的親人,決定改為每年農曆新年回港,圓滿一家人齊齊整整大團圓。
爸爸那邊的親戚通常會選在年廿八吃團年飯,每年跟叔伯暢飲帶著醉意離開甚至大醉回家亦試過,嫲嫲總會叫我們別喝那麼多,但難得一聚當然要喝得盡慶,最後總是開勻XO、威士忌及紅酒才肯罷休。
年三十對嫲嫲來說是忙碌的一天,早上要準備很多食物還神,嫲嫲是東莞人,鯪魚、豬肉和鴨蛋被稱為三牲,是祭神必備,逐種食物問其意思,她說蒸雞的嘴夾著紅棗是為免「口擘擘」,煎鯪魚和蒸豬肉是有魚有肉年年有餘,蒸豬腸是長長久久,茨菇則代表男丁。
稍事休息後她便會開始準備大年初一的齋菜,我們會在年三十晚十一時多回到嫲嫲處,午夜過後正式踏入大年初一,會全家一起喝齋湯,吃南乳煮齋配白飯。
這頓齋是我們多年來的傳統,據說古人於年初一會茹素來表達對佛祖的敬意,及祈求來年富足的心意,亦有說古代依靠農業,人們對天必恭必敬,所以選在年初一不吃肉不殺牲,以示對天神的敬意,不知哪個版本才是真確,但我們一直都跟隨這習俗,嫲嫲的齋的確煮得好吃,南乳腐竹粉絲冬菇夠惹味,齋堂的材料差不多,但就多加白果和髮菜等素菜,還有飯後必定要吃兩粒湯丸,湯圓同樣是嫲嫲自家製,雖然餡料只是最便宜的片糖粒,但她搓的湯圓皮Q彈軟糯,並非人人能隨手做到的好手藝。
跟父母及弟弟吃了點簡單的,就回家陪嫲嫲,看著她準備齋菜,她說體力真的不行了,每煮一會就要坐一會休息,明年未必能再煮這麼多,我說不如明年我幫手煮,她在旁指揮便可,愛逞強的她說我做不了,我笑說最多邊被她罵邊拿鑊剷炒齋。
十多人擠在一起,四代同堂吃齋是絕對的熱鬧,之後還要吃點柑拿個好意頭,雖然午夜飽餐一頓是好吃卻蠻頂胃,明日一早更要陪嫲嫲去黃大仙求神,累當然累,但怎及又買又煮又拜又鬧又不肯讓人幫手的嫲嫲辛苦,每年能吃到她的手勢,是我們的福氣。

 

好友好吃好景緻 – 港趕遊2017(四)

每年回港,BB都會為我安排一頓精緻午餐,去年去了Amber,今年則選了Petrus珀翠餐廳。
珀翠餐廳位於金鐘香格里拉酒店的56樓,多得友人預先安排,我們被領到落地大玻璃旁的座位,視野是絕對廣闊,能飽覽整個維多利亞港的美景,難怪曾被《福布斯》旅遊網站評為全球10大靚景餐廳。
觀景冇得彈,這法國餐廳的裝修亦一流,踏入餐房的一刻已感到氣派逼人,油畫加水晶吊燈,還有其他極具歐陸風情的擺設,讓顧客有如置身19世紀的法國貴族大宅中。
當日天氣一般,大霧得看不清九龍對岸,但坐在玻璃前俯瞰的感覺確實一流。大家望著餐牌,很快便決定好菜式,店員先遞上餐前一口吃,那是西班牙風乾黑毛豬火腿配小脆餅,雖是小小一塊卻能吃得出其油潤鹹香,灑上的丁點芝士具畫龍點睛之效,為整頓午餐作了個好開頭。
前菜要了餐廳的其中一道招牌菜法國Daniel Sorlut生蠔配青蘋果、青瓜及青檸,Daniel Sorlut來自法國西南部Marennes,成長期長達三至四年,之後會被送往水溫較凍的諾曼第在養殖兩個月至完全成熟,由於養殖時間充足,蠔身飽滿肉質結實富彈性,入口海水味濃夠鮮甜,而「三青」醬汁帶來來自蔬果的清甜,沒有虛賓奪主,稱職地豐富了蠔肉的味道,並達到提鮮的效果。
頭盤是餐廳另一必點的紅蝦ravioli配龍蝦汁及菠菜,薄薄的雲吞皮包著爽嫩彈牙的紅蝦肉,蝦味濃夠鮮甜,配龍蝦汁不單賣相一流,味道亦很相配,雖說那是「汁」,但卻令人有將它當湯喝掉的衝動。
主菜是烤牛柳,這倒是意料之內的好吃,不能說沒驚喜,用上優質牛柳烹調到位自然好吃,驚喜反而是吃甜品歎餐後伯爵茶時,店員輕輕放下寫著“BFF”(Best Friend Forever縮寫)的朱古力牌,這是好友的另一窩心安排,去年和她晚飯時,她亦有要求侍應準備“BFF”環節,這刻怎能不來個相擁然後拍照留念呢!
珀翠餐廳曾被評為全球五大最佳酒店餐廳之一,亦曾獲米芝蓮評星,雖然近一兩年不見「星蹤」,但整個用餐體驗,由裝潢、味道到服務仍是到位,跟好友吃好味的還有好景緻,零懸念是一頓令人滿足的午飯,不過這美味方程式的重點是要有啱傾啱講的朋友,否則話不投機,多好的食物放在面前都只會叫人乏味。
我的好友,謝謝你令一起吃的每頓飯更令人回味。

簡單便好 – 港趕遊2017(三)

香港中環九如坊附近,是個人至愛食肆的集中地,九記牛腩、勝香園、名人坊,還有今年回港終於有機會一試的大班樓。
早已聽聞大班樓味道一流,但身邊崇洋崇日的朋友多,要湊齊四至六人叫餸食飯卻不容易,所以某日下午知道三位友人都對晚飯吃粵菜沒異議,便馬上致電大班樓訂位。
知道要在這店即日訂晚飯是有點難度,店員說只有六時空檔,只剩下大門旁的位置,立即留名留電話滿心歡喜跟朋友確認。
準時抵達,喜歡那時尚雅致的裝修,更喜歡是店員親切有禮,未點菜已發覺好感在累積。
頭盤要了子薑皮蛋,有說這菜式來自上世紀五、六十年待的酸漬瓜果街邊檔,一向愛薑味卻不吃薑片,但友人吃了一片後要我試,說味道絕好,果然子薑片微酸開胃不嗆喉,薑肉嫩爽無渣,皮蛋蛋白有松花,蛋黃溏心味道甘香,跟子薑配搭得宜。
另一頭盤同樣是懷舊菜,蜂巢芋泥煙鴨盒外層炸得金黃酥化,裡面的芋泥綿密,跟味濃有嚼口的鴨肉粒成完美對比。
接下來店員遞上馬友咸魚煎肉餅,鹹香是意料之中,欣賞外層煎得香脆,吃的不是用料貴,而是廚師慢煎的心機,配陳醋令味道更豐富,雖是頭盤,但大家都同意這個肉餅好佐飯。
主菜要了烏梅陳醋甜酸生炒骨,薄薄一層炸漿不會吃得一口粉糰,烏梅陳醋帶來的酸度香濃得來不霸道,收汁做得剛剛好,連吃多件都不覺膩。
點梅菜蒸芥蘭因為除了烚和炒,未吃過其他方法煮芥蘭,沒想過梅菜不配豬肉鮮魚,併時蔬亦有驚喜,微鹹襯托每條都青綠爽甜的芥蘭,又一佐飯佳品,而冬菇羊肚菇炆腐皮亦很有趣,腐皮被捲成紅燒豆腐般,營養豐富的羊肚菇味道醇厚,跟冬菇的炆汁滲透腐皮,沒想過腐皮會這樣嫩滑,後來查看大班樓的網站,才知道他們用的是香港老店樹記的腐皮,難怪每口都有豆香。
最後上場的是豉油王和牛腩片銀芽乾炒陳村粉,坦白說牛腩片並非這炒粉的主角,兜亂卻不油膩的粉才是焦點所在,看起來像闊版河粉的陳村粉夠爽滑,薄身得來不失質感,重要的是牛香和豉油醬汁完全沾上,加上銀芽的爽脆可說是畫龍點睛,邊吃已決定明年回來,就算不愛在外頭吃蟹都一定要試他們的黃牌花調雞油蒸花蟹配陳村粉,想到那些粉吸盡汁料的精華已覺妙極。
喜歡這店不單是因為食物,還因為店主及大廚的經營態度,他們標榜盡可能用香港本地海鮮肉食醬料,烹調手法傳統為主不玩花效,重點是提升食材原味。
為了做到真正的原味,他們盡量自製醬汁,就像辣油雞油蔥油以至辣椒膏都是自家慢煮炮製,還有在新界搞個小農場生曬臘肉做漬物,就連鹹蛋都是自家製。
很喜歡他們在網頁提到的一句,「我們相信只要材料鮮,醬汁靚,烹調方法,簡單便好」,就是喜歡這一套。

國慶歡樂傳萬家

加拿大150周年國慶是個大日子,周刊副刊近期亦有不同種類的Canada 150相關故事刊登,例如有華裔入圍全國最好人選舉十強、國慶特別版煙花大賣、黃色鴨鴨在國慶長周末游到多倫多湖濱等等。
雖然整個周末都是陰晴不定兼有零散大雨,不過無阻民眾慶祝的心情,七一晚上和朋友在市中心晚飯,市內有不少地方封路,塞在路上時見到很多汽車插上國旗,街上亦有很多人穿上紅色上衣,部分更有楓葉圖案或“Canada”字樣,雖然自己沒有跟大隊穿紅,但已深深感受到真的有很多很多人,對自己是加拿大人感到滿意甚至自豪。
因為要照顧契女小哥基波波,沒有留在市中心看煙花,家旁有個公園,一向是年輕人狂燒煙花的熱點,所以帶了波波一起到公園八卦,同事說Canada 150特別版煙花其中一炮是紅白兩色,果然有數次見到漆黑夜空中紅白煙花搶眼綻放,再看到朋友在臉書上載於彌敦菲臘廣場等地方看煙花的照片,心想天公真造美,下午還有雨晚間卻天清,無礙大家站在外頭一起慶祝的興致。
周日帶波波到市中心玩,遇到塞車才醒起小黃鴨在附近,離遠看到鴨仔一眼,但因為找不到車位,最後只好另覓地方喝咖啡散步兼買花,不少人批評省府耗資逾十萬公帑進行這項目,個人沒特別支持還是反對,只覺無可否認這鴨鴨的確為不少人帶來歡樂,整個湖濱擠得水泄不通,還有社交媒體的圖片多得連香港的朋友都問小黃鴨是否在多倫多埋岸,是否好大喜功真的每人有不同意見,但單看媒體報導和大家上載那些人山人海的圖片,相信我們真的將國慶的歡樂,傳給於其他地方生活的親友呢。

與米芝蓮廚師一期一會 – 港趕遊2017(二)

跟香港米芝蓮星廚富哥鄭錦富初遇於2015年夏天,那年他和另外兩間米芝蓮餐廳的行政總廚來到多倫多獻技,期間有機會和富哥聊天,大家還交換了電話。
數年前回港時,朋友已推介去富哥位於中環九如坊的名人坊高級粵菜晚飯,大讚他們的傳統菜式做得很好,和他談起那次我吃到嫩爽香甜的薑汁炒芥蘭,還有皮脆肉鬆夠鹹香的燒乳鴿,最特別的是糖水中的烚雞蛋是整隻蛋白,沒蛋黃的「健康蛋」,他笑言下次回港可再弄給我吃。
沒想到他回港後我們會間中聯絡,每逢農曆新年回港跟家人慶祝的我,16年回去時特意跟朋友相約去名人坊晚飯,見面時才知道他當日下午才從台灣回來,我們邊聊邊研究點菜,原來他為我們的晚飯打點妥當後,就要趕往澳門工作。
他離開後朋友悄悄讚富哥,但跟他的食物無關,「他真的很好人,沒有大師傅的氣焰,他還為我們斟茶呢,其實大可叫下屬斟,他卻自己來,真的很humble。」自己對這評語亦甚表認同,每次見到他都是笑容滿面的。
當年第一次到名人坊,回家搜尋大廚的資料,才知道富哥被喻為「隱世廚神」,他被林建岳父親,前亞視老闆林百欣邀請到其私人會所當大廚,一做便是20年,期間只有林伯的親朋戚友才有機會吃到他的手勢。
個人最喜歡富哥的燜牛腩,他說自己在香港亦愛用加拿大牛肉,指其肉質和香味俱佳,加上用雞、金華火腿和瘦肉炮製的上湯來炆煮,肉質鬆化味濃卻不會腍到溶溶爛爛,另外燕窩釀雞翼亦是必點,話說當年林伯宴客,說其中一位客人甚麼都吃過,要創作一道特色菜才成,他就想到甜燉燕窩和鹹燕窩羹都很常見,但炸的卻沒人做過,就想到將浸過夜的燕窩用上湯煮腍,釀入去骨雞翼中再炸至脆皮金黃,咬破雞翼燕窩多得溢出來,燕條比碎燕入口更有質感,經過多年至今繼續成為他的招牌菜。
吃富哥的菜式,是吃細緻吃手工,要用少油少鹽做出美味,除了靠食材就是靠廚師的功夫,才能帶出那鮮味,就像他的琵琶豆腐沒有像其他店混入大量魚肉令其更挺身易炸,繼續以豆腐為主,炸到金黃但內裡仍夠滑溜,還有他的另一皇牌富哥炒飯,一滴油也不用來起鑊,透過觀察利用火候熱力將飯炒得入味兼粒粒分明,看過富哥親手炒這個飯,他說飯是用水和上湯混合來煲,而用杓子將飯粒壓開時要用一點陰力,否則飯不散開之餘還會被壓扁,而落鹽就要等飯炒到冒點煙時才放,雖說是炒飯,但整個過程是大開眼界的,就是這些細節這些精準,鑽研時間火候才能像最簡單的炒飯炒到成為招牌菜。
剛過去的農曆年回港,再吃到富哥的拿手菜式,在reception說跟富哥訂了位,店員問”你是否芷茵”,我說是啊,她笑了笑帶我坐下來,那刻已覺得很可愛,留名不是蘇小姐而是芷茵,坐下來到可愛part 2,原來富哥已寫好菜,還給我弄了個餐牌寫著”芷茵晚宴”,當看到富哥時馬上謝謝他的安排,但不好意思的告訴他我不吃肚尖,他就替我換了我至喜歡的炆牛腩,這一頓飯真窩心呢……這樣具名氣的大廚會為一個一年才見一次的小後輩打點用餐,食物好味是必然,當中的人情味更是無價。